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老豆比埋首期都唔肯上車?

近來新盤開售,傳媒會專門發掘年輕買家的置業故事,當中不少年輕買家由父母資助入市,即網上說的「成功靠父幹」。在上車盤動輒四百萬元起跳的今日,不少渴望上車的年輕人會慨嘆為何自己沒有一個富爸爸,但「一樣米養百樣人」,即使有一個富爸爸,也未必就有乖乖入市的兒子。
話說筆者認識一位朋友,眼看樓價持續上升,擔心兒子儲蓄首期吃力,主動向兒子提出資助其置業首期。但朋友完全想不到,建議卻被兒子斷然拒絕。如果你認為兒子拒絕父親資助入市的理由是「有骨氣、買樓要自食其力」之類,或者你未明今天多元社會下的年青人。原來兒子認為,現時的樓市是一個有樓階級壓迫無樓階級的不義結構;他不願參與其中作幫兇。
老父向筆者大吐苦水,在他的立場來說,提出資助建議,兒子不領情就算了,還被批評是制度元凶;作為收租多年的投資者,他更完全不明白為何兒子「有瓷器唔做,寧作缸瓦」的心態!
要不要買樓,在很多人眼中是財務問題;但原來在今時今日,也有人會視之為道德問題。朋友兒子的情況可能較為極端,但也不是單一個案,網上便有青年為主的組織表明「拒當樓奴」,在他們眼中,置業不只在財務上不智,某程度上更涉及道德問題。對於已入市,甚至持有單位收租的業主來說,應該對上述觀點不以為然,甚至認為「拒當樓奴」云云,只是酸葡萄心態。由樓市角度考慮,持類似立場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在本地應該是瀕危物種,對大市不會有任何影響。不過,他們的意見不見得全無道理。
筆者一邊聽朋友吐苦水,一邊想起了法國經濟學家Thomas Piketty的著作「廿一世紀資本論」;資本家追求資本的收益,在自由經濟下似是天經地道,但資本的收益持續高於國民生產值,結果便必然是財富集中在少部份人手上。在香港,有樓(資本的一種)與無樓的生活差天共地,亦可引伸Piketty的觀點---無買樓而去租樓,幾年下來,租金愈來愈高,要付同樣的租值,便要愈搬愈遠,或愈住愈細。有樓者的得就是無樓者的失,劏房日趨嚴重正是上述情況的佐證。
制度如此,朋友的想法大概是「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至於友人的兒子,如果是出於仔細考慮,而決定不從俗,筆者會認為他縱然如老父說他只是缸瓦,但也必定是「藏有寶貝在心內的缸瓦」。畢竟,人生的成就,除了當收租佬,還有其他N種可能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