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樓價與談婚論嫁

去年七月本欄一篇題為《買樓才結婚的經濟解釋》,提出有關樓價高企影響婚姻決定的邏輯,今期再為大家進一步提供有關的數據分析。

        根據1996年至2014年間統計處的季度數據(共75個觀察數據),我們利用GARCH迴歸模型就結婚宗數變化的因素進行初步研究,結果發現兩大原因影響結婚宗數的變化,分別是(當其他因素不變):

        (一)生產總值每增長1%,結婚宗數便增加2.1%;

        (二)房屋租金每增長1%,結婚宗數便下降1.8%。

        這兩項因素的影響力在檢定中達到最高的統計顯著性。反而樓價變化、適婚人口數量對結婚宗數的影響,並未達至有效的統計顯著性。

        換言之,當經濟上升初期,房屋租金還可負擔的時候,結婚人數明顯上升,主要因為家庭收入改善,對未來前景比較樂觀等原因,這與2003年起的結婚宗數一直回升現象脗合。然而,當租金隨後急升,即使收入上升也追趕不了租金上升,遑論追趕樓價,組織新家庭的經濟負擔變得沉重,有的無奈推遲結婚,有的甚至分居結婚,嚴重扭曲社會發展,長遠影響人口結構。

        資

料顯示2004年全年結婚宗數只有約三萬五千宗,但2014年的結婚宗數已經回升至約五萬六千宗,十年間升幅達60%。同期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亦由一萬五千億上升至二萬二千億港元,升幅為46.7%。但房屋租金在過去十年的升幅更加驚人,細單位(甲類)的租金指數由2004年的75.5急升至2014年的171.8,足足升了128%(樓價更升了283%),遠遠拋離經濟增長幅度,壓抑了不少結婚決定。

        統計處也比較香港與日本、中國內地及新加坡各地不同年齡組別的男女未婚情況,結果發現香港適婚男女的未婚比例最高,男女情況同樣嚴重。譬如30-34歲年齡組別,香港未婚男性比例佔50%,女性比例為38.4%,但日本、中國和新加坡同齡男性比例只有46%、12.6%和37.1%,女性的更只有33.9%、5.4%和25.1%。

        十幾年前的結婚宗數下跌,已經造成近年本地市民生育率急遽下降,政府更預計人口金字塔快將出現倒三角現象。

        從這結果看來,在香港實行租住權保障和確保可負擔房屋,不但有助安居樂業,更可紓緩人口老化和超低出生率等問題,一舉多得。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

        姚松炎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