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物業醉人

  週日,閒來無事,到街市買菜,但見人頭湧湧,各攤檔均有不俗生意,到相熟菜檔,見阿姨相當勤力,便對她說﹕你仔大女大,又有學識,又有好職業,何須如此辛苦?阿姨說﹕唔做工周身唔自在,況且,在賣菜之餘,又可看到自己的舖位,何樂而不為。她指著對面兩個舖位,再加上自用的舖位,說﹕我亦參照你提出三間樓投資法,不過是三個舖位。嘩,原來阿姨是億元富豪,真的是失覺。 

  香港有6成物業沒有按揭,例如上述阿姨物業,她沒有固定收入,學歷又不高,所做的工作又是勞力為主,但將所賺得的金錢,穩穩陣陣投資物業,20至30年變成億元富婆,比很多有高尚職業,受過高深教育的人不知好多少倍。物業,的確令人陶醉。 

  香港雖然被稱為國際金融城市,而金融行業的而且確是非常發達,但一般市民能夠真真正正賺到大錢的卻不是投資金融產品,而是老老實實買一、兩間樓,最好是舖位收租,假以一段時日,升值可能會相當驚人。所以,投資物業的人有時給人們以鄙視的眼光看之,其實在心裡,一般人都非常羨慕,不過,講不出口而已。 

  以前人們常說,一舖養三代,有一個舖,即是有一門生意,不但養活一家人,甚至一些伙計及他們的家人,所以,香港人終極目標是有一個舖位。本來,有舖位的人除非收到一個非常高的價錢,否則都不會將舖位出讓,但是有時這些舖位第二代、第三代反而對此沒有信心,匆匆忙忙將舖位出讓,十年八載後,該舖位有數以倍數升幅,那時候,的確令人欲哭無淚。 

  其實,在香港購買房產,除生活必需外,亦是投香港信心一票。在回歸前,不知多少人將他們的產業賤價出售,當中包括一幢幢大廈,靚豪宅,靚舖位,他們本著永遠不會再回到香港的心態,離開時對未有能離開的人加以恐嚇。想當年,不少人為此茶飯不思,想盡辦法移民到其他國家去了。今日,有些移民回流,見到昔日曾經擁有的物業,其價值現在已經是高不可攀,不禁暗自淚垂。 

  在香港,你不需要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不過你一定要是一個安分守己工作的人,有一份穩定工作,想盡辦法擁有一個自住物業,可以的話,擁有第二間、第三間,不要理會外間的風風雨雨,甚至金融海嘯也不怕,只要保持低資產負債比率,又準時還錢,慢慢地,物業會出現增長,時快時慢,亦有波幅,到該人年紀大,工作能力下降,正當為退休後的生活煩惱時,他擁有的物業發生作用,只要將其中一層出售,便足夠安享天年,那時候,他感覺陶醉,是物業令他陶醉。 

  憂慮,落淚,陶醉這些發生在人類身上的感覺,有時的確是反映人們如何處理樓宇問題。買樓當然是先苦後甜,買樓初期,又擔心自己的工作收入,會不會被炒魷?樓價會不會大幅下調,銀行是否會追數,憂慮是在所難免。 

  有時擁有物業的人受不起誘惑,將物業出售,若干時日後,見昔日已售的物業今日已價值非凡,心想當日沒有出售便好了。思前想後,有時不禁落淚。 

  大部份香港人都有自置物業,多年之後,該物業的債務已清還,而資產升值,自己的身家無端端厚了起來,這時候,不需理會人們說甚麼無良業主、地產霸權,總之,自我陶醉便可以。

引用至湯文亮博士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