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1997年為什麼買樓

在兩個星期前,以助拳形式參加了一個講座,在茶聚的時間,有參加者硬是不服氣,說買樓並不是一項好投資,亦非穩賺。我只說﹕「相比其他的金融產品、股票,在這十幾二十年,投資物業是比較好,比較穩陣」,但該人說﹕「不一定,因為我在1997年買樓,現在剛巧打過和,輸了使費。 

  我本來想問他一條問題,不過沒有問,這就是為甚麼要在1997年買樓,我相信該人亦答不出來。其實當時買樓的人基於兩個字,第一個是「貪」字。 

  「貪婪」、「貪心」其實是人之常情,發自內心。但是人類若果能夠加以有效地利用,將會威力無窮。若沒有「貪婪」,這個世界根本推動不來,人人滿足現狀,原地踏步,世界如何會進步? 

  若果給「貪婪」控制,將會一生一世受他的愚弄,為甚麼要在1997年買樓?當時買樓的人,絕大多數已經有一間自住樓宇,他們買樓的目的當然不是自住,甚至不是出租,只不過希望能夠從買賣中賺取不錯的利潤。這是甚麼?這便是「貪婪」,「貪婪」發出其威力,將該人控制、愚弄,使他不能夠進行正常的分析,最後,被打入了一個萬劫不復的景界,實在與人無尤。 

  若果有人有一顆鐵石之心,連「貪婪」也不能動之分毫,他的伙伴便會出動,同樣一條問題,為甚麼會在1997年買樓?有人回答﹕我「驚」樓價愈來愈貴。沒有錯,「貪婪」的伙伴是「驚」,亦即是「恐懼」,就是閣下不貪心,但眼見樓價日日颷升,恐防以後買不到樓。終於在考慮多時後便會孤注一擲,這樣便闖出禍來,有部份到今天仍未能夠平伏,所以仍耿耿於懷,說樓市不值得投資。 

  有人持貨多年最近才能重返家鄉,手上物業的價值與1997相若,亦抹了一把汗,亦有人早已被銀行收了物業,變成銀主盤。而銀行亦將銀主盤出售,至今已經沒有舊銀主盤,銀行在這方面的損失可以說是一個天文數字,不過單是從業績來看,銀行又不是損失了很多。其實銀行的損失是由一班現存的客戶支助,那些資債剛好相抵的客戶最慘,他們被迫要付高利息,轉按亦不能。那些資產足夠而負責不多的客戶則可享受平息,可以說是樓價下滑時的得益者,不過,他們的支出確是減少了,但資產同時減值,是否是得不償失?這是見仁見智。 

  人人都被貪婪與恐懼欺騙,究竟誰人賺了錢?其實是有,不過真的不多。在2003年,當銀主盤充斥滿街,當時,外母見女婿第一事件要問﹕有沒有樓?還欠多少債務?與今日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語,能夠在2003年有一些貪心的念頭,不怕樓價再跌,克服了恐懼,這些人今天都是大贏家,不過人數不太多而已。 

  巴菲特說,若與貪婪和恐懼做朋友,這樣投資便無往不利。我認為千祈唔好,應該善用貪婪,克服恐懼,這樣,投資才可以拔尖,即是賺盡、保底,輸亦有限。不過,很難掌握得準確情況。

引用湯文亮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