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日本商品玉米(粟米),大豆,黃金,白金,糖

日本期貨商品

日本期貨商品_農產品期貨

玉 米  
 
野生玉米最早出現的時間可以推溯到六萬年以前,在今日的中美洲和墨西哥地區。西半球部落文明,不但以玉米作為主食,甚至成為他們宗教與藝術的一環;哥倫布在發現美洲新大陸時,把玉米的種子帶回歐洲。現在玉米主要用在動物的飼料上,和小麥多用於人類食物情況不同。

  玉米共有六種,包括凹玉米(dent corn)、甜玉米(sweet corn)、莢玉米(pod corn)、硬玉米(filint corn)、粉玉米(flour corn)、及爆玉米(flour corn)等,分類的方法是按照玉米粒的特性加以區分,不同的玉米粒其用途也不一樣。凹玉米(之所以如此命名,是這種玉米成熟時在玉米粒的項端因缺少澱粉而產生凹處)約佔美國所有生產玉米總數的99%左右,其主要用途是做為動物飼料,根據美國聯邦穀物分級標準凹玉米又可分成黃、白及混合玉米等三種,其中黃玉米是一般現貨和期貨市場上主要的交易對象,用於動物飼料及透過濕漬法製造甜料、澱粉等人類食用或工業用之原料;白玉米則為部份乾磨場所使用,生產玉米粉、碎玉米等產品;混合型玉米的商業用途不多,主要做為動物飼料之用。甜玉米所含的甜份比其他種類為高,主要因為這種玉米將糖份轉換成澱粉的能力不足,所以會累積糖份在玉米粒中,是人類食用的玉米,甜玉米僅佔美國玉米種植面積的1%左右。爆玉米,因其外殼非常的硬,所以加熱以後玉米粒會爆開,是爆米花的原料,種植面積更不到美國玉米種值面積的0.4%。至於硬玉米,顧名思義就是其硬度高過凹玉米,事實上因為這種玉米粒中間有一層較硬的澱粉質包在軟澱粉質之外所造成的,不過用途則與凹玉米相同,通常生長在阿根廷和南非等國,在美國的產量就很少。其他如莢玉米及粉玉米的產量更為稀少。

美國多年來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產國,1981至1992年平均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42.1%,中國大陸則居世界第二,產量僅及美國的40%左右,接著為巴西、墨西哥、法國及原蘇聯地區,但這些國家的產量均難以與美國相比(如表二),主要原因在於玉米的生長條件中,水份是非常重要的因子,而美國中西部玉米帶,其表層以下的土壤能預先儲存適當的水份,以提供最佳的環境,來補充玉米在生長季中雨量的不足,保持最高的收成率,因此,在前生長季保有適當的土壤濕度,是美國中西部玉米帶成為全球最大產地的一大優勢。美國的玉米是在春季時種植(4月15日至6月15日之前),而五月份是最主要的種植期間;收成時間則在十月初到十一月之間,因此每年九月一日代表新作物年度的開始。

一直到十九世紀中業,人類製造澱粉的來源還是以馬鈴薯和小麥為主。其實玉米除了可直接做為飼料以外,還能藉由加工成許多其他的用途,利用率接近100%。玉米業者運用濕磨法生產的澱粉可再用於造紙、紡織、洗衣和食品等工業上。而澱粉也可製成糖漿和糖,做為糖果和食品之用。近年來澱粉加工為甜料,如玉米糖漿,葡萄糖以及高果糖玉米糖漿做為軟性飲料,糖果及蛋糕等製品糖份添加劑的數量已大幅提升。玉米的乾磨業則是生產玉米花、玉米粉等。雖然在美國玉米用於製作麵包的數量不如小麥為多(主要是因為玉米未含有能夠使小麥粉膨脹的麩質),不過玉米可加工為玉米粉,玉米粉則能製作玉米濃湯、玉米麵包、扁的玉蜀黍餅以及其他麵包替代品。所以,當玉米價格跌至某一水平時,而能與大麥或稻米相互競爭時,利用乾磨法來處理玉米用於釀酒和工業的數量將增加。

價格影響因素

1.供給與需求
影響供應的主要變因是氣候。由於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玉米生產國與出口國,因此在玉米種植期極度潮濕或生長期雨水不足時,會使美國玉米產量大幅的減少,而造成玉米價格的上揚。1988年美國中西部玉米帶出現多年少見的乾旱以及1993年主要產區的洪水等均造成玉米產量銳減,玉米價格也就水漲船高。美國玉米帶的玉米種植時間最早可從四月初開始,玉米帶的北部最晚於五月底完成,而美國南方的玉米產州最早可於三月就開始種植,因此這段時間內雨水不能過多,否則會影響種植的收成率,不過,生物遺傳學上的進步,已使改良後的玉米品種較能抵抗不利的氣候。在需求方面,主要變因在於牲畜和家畜的數目。由於玉米所含的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相當高,所以被用作飼料配比中能量的主要來源,因此成為美國國內動物飼料的最大消耗的農產品,通常為國內總消耗用的八成左右,主要用來飼養肉牛、豬隻、家禽、乳牛及羊隻,其次為出口需求,而日本是美國玉米最主要輸出國,其他如台灣、南韓、俄羅斯亦是主要進口國,因此牲畜和家禽的數目與價格對玉米價格有很大的影響力,不過除非有數目上顯著的成長,否則機會不大。

2.競爭飼料穀物的供應量、價格變化及替代品的發展狀況
玉米作為飼料用途的功能上,尚須考慮其他飼料穀物(主要為黃豆、 蜀黍類、大麥、燕麥與裸麥)上的競爭。

3.新舊年度作物交換時的庫存數量
包括民間和政府的庫存量,而庫存量和年度總消耗量的比例是重要的觀察數字。

4.季節性循環
玉米價格通常在每年十月及十一月間收成,最早收成的時間也有落在八月中至八月底,因為在收成期間內穀倉多已飽滿,所以此期間通常價格最低。春初時價格會保持平穩,然後當庫存供應量漸耗盡,玉米價格則會走高,直到夏末為止,此時新作物又開始收成,新的循環又重新運作。因此高點通常出現在上半年,低點則是落在下半年。

5.農夫種植面積
美國農業部約在每年三月底或四月初會公佈年度種植面積的預估報告,不但是未來供給量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影響期貨價格的重要報告之一。因為玉米在中西部與黃豆互爭耕地,所以農夫必須考量美國農業部的農業政策及玉米-黃豆間的相對獲利性,而決定耕種面積。不過,種植面積在農耕技術的進步下,有趨緩的走勢。

6.長期變化因素
玉米生產方法和消費型態,以玉米為原料的產品需求是否增加或改變;近年來具附加價值的玉米加工業,如甜味劑、玉米澱及酒精等即是促使玉米需求量長期成長的重要因素。

7.政治因素
玉米主要生產國、出口國或進口國間的政治互動包括:禁運、戰爭或政變都有密切關聯,如1980年及1981年美國對蘇聯的穀物禁運,1991年蘇聯的短暫政變都對玉米價格有不小的影響。

8.美國政府公佈有關供需的預估報告
若結果和市場相差很大,往往造成玉米價格的大幅變動。因此,我們除了要分析目前及過往供需資料的變化外,在重要報告公佈前更應收集市場上主要的預測數字。

 
 大 豆  
 
大豆(亦稱美豆)在日本、在美國成交量皆是名列前茅,每當產地的天候發生異常變化時,成交量便暴增。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價位是世界指標,而在日本則以東京穀物商品交易所(TGE)規模最大,成交量也最多。

日本供需狀況

日本本土大豆產量很少,95﹪仰賴進口,其中80﹪來自美國中西部,而美國產量佔全球近五成,故美國的產地及供需狀況對日本及芝加哥的大豆期貨市場的行情有絕對的影響。

生長概況

1.播種期(5月中旬~6月中旬),於此期間,最可怕的是「長期下雨」,會影響播種進度和成長。
2.發芽期(6月中旬~7月中旬),土壤溫度很重要,若是溫度較高,就算之前播種延遲也可以追上正常狀況。 
3.開花、受粉期(7月上旬~8月上旬),受高溫、乾旱的影響很大,若發生乾旱的話,收割將減少,行情會大漲。 
4.結莢期(8月中旬~9月中旬),高溫、乾燥會直接影響單位面積的產量。 
成熟、收割期(9月下旬~10月上旬),早霜會影響成熟,長期下雨會影響收割及降低品質。

價格影響因素

1.天候行情-一旦有異常天候,產量可能會有巨量增加或減少,對行情有莫大的影響。
2.供需行情-觀察重點為美國自身的消費量、耕作面積、實際產量、庫存量等因素。對於價格影響遠較天候行情溫和,鮮少有大幅波動的情形,需要注意的是每周一、四美國農務部發表的出口量和出口檢查量,以及每月12日前發表的庫存量及庫存率。 
3.南美洲產量及出口狀況。巴西和阿根廷為美國主要競爭對手。 
4.替代品價格-玉米及黃豆粉為其替代商品,故黃豆常受此二者影響。 
5.匯率影響:日圓升值時,進口成本下降,價格走軟。

 
 紅 豆  
 
紅豆<小豆>為一年生豆科植物,將原料紅豆水洗煮熟加以碾碎即成生餡,生餡煮熟後再加上糖,便成為各種日本糕點的內餡。日本人喜食紅豆,國產及進口紅豆90﹪皆用於製餡,10﹪則用於點心、煮豆。

生長概況

1.播種期(5月下旬)十勝地區於5月20日左右開始播種。 
2.發芽期(6月上旬)土壤溫度很重要,10℃以上的土壤溫度及避免霜害是最重要的。 
3.成長期(6月、7月)最重要的是氣溫,5月到9月平均氣溫若低於18℃將會欠收,20℃以上則會豐收。 
4.開花、結莢期(7月下旬~9月)8月1日前後開花,9月中旬前後完成結莢。開花期重要的是日光、氣溫、蟲害。成熟期常發生的災害是早霜及颱風。 
5.收割期(9月中旬~10月上旬)適當的日照和乾燥的天氣是最理想的,若長期下雨將會影響品質。 
 
價格影響因素

1.日本供需狀況:日本紅豆除少部份依靠進口外,大部份產自北海道。雖然日本其他府縣亦有生產,但多為自家消費。而日本需求變動通常會隨著傳統節慶而升高。 
2.中國進口狀況:日本小豆消費約有20%-30%左右仰賴國外進口,而其中主要進口國為中國3.大陸。 
4.氣象預報。 
5.季節性。

日本期貨商品_金屬期貨
 
黃 金  
 
目前全球有12個黃金期貨市場和8個現貨市場,可以24小時進行交易,全球黃金價格的指標市場有倫敦、蘇黎世、紐約和香港四個交易所。而期貨市場規模則首推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東京工業品交易所(TOCOM)居次。

供需狀況

黃金的需求以首飾及工業界(國防、太空)所佔的比例最大,另外尚有金幣的鑄造和其它儲存性質的用途。同時,金銀等金屬的需求也和各國的貨幣政策有關。例如1999年英格蘭銀行調整準備貨幣政策,拋售大量黃金。以及1988年中華民國為縮減對美貿易順差,向美國採購164噸黃金,約佔當年美國產量76.7%。

供給來源

礦山生產 
1.非鐵礦石提煉 
2.共產國家(特別是前蘇聯)拋售 
3.各國央行或IMF等國際機構賣出

回收供給

1.需求來源
2.工業加工 
3.寶飾加工 
4.齒科用 
5.央行需求 
6.儲蓄需求 
7.價格影響因素

黃金價格的主要決定因素還是以其國際交易媒介和儲存價值為主,工業需求的變化對黃金的價格影響不大。由於美元仍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當美元走強時,通常會對黃金價格造成壓力,反之亦然。因此影響美元走勢的因素也同樣對黃金有影響。此外原油價格也是重要的決定因素。油價上昇往往是通膨前兆,對黃金屬利多。產地國的政治因素、黃金和其他貴重金屬價格關係等,也是金價決定的重要因素。

生產國的生產狀況,特別是最大生產國南非的產量,生產技術的改進等均對價格有影響。

1.各國央行、國際機構的買賣。 
2.對金融商品的投資需要。 
3.工業需求的增減。 
4.國際股價的影響,基本上黃金價格和股價是反向關係。 
5.日美元匯率的影響。

 
 白 銀   
 
白銀作為貨幣標準或存貨價值單位的重要性越來越低,雖然白銀仍有部分作為生產硬幣用,但是已不被視為貨幣性金屬。事實上,由於白銀的導熱、導電性良好,目前已將白銀視做工業金屬。全球白銀市場指標為以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的期貨價格及倫敦白銀交易所(London Silver Market)的現貨價格為準。

供需狀況

供給來源:

1.礦山生產-墨西哥、秘魯、美國、加拿大及澳大利亞為白銀的五大生產國。 
2.非鐵礦石提煉-純白銀礦僅佔30﹪左右,70﹪的產量是來自於其他非鐵礦的副產物。 
3.回收供給 
4.各國政府拋售

需求來源:

1.攝影產業-佔30﹪以上,是白銀的最大需求產業 
2.電子零件 
3.寶飾、銀器-美國的白銀寶飾較多,北歐則多用於白銀食器,而日本則工業用較多。 
 

價格影響因素

1.生產國的生產狀況
2.回收供給
3.海外白銀行情
4.與黃金比值-以前約為1:33,現在已大到約1:80

 
 白 金  
 
白金為天然金屬元素,延展性強,用於鑄幣或儲存的用量卻相當有限,用作首飾或裝飾用途的數量也不多,而工業用途才是白金最大的需求來源,這包括汽車業、化工業、電子業、牙醫、和醫學工業、裝飾業以及石油工業等。應用在汽車及石化工業中的觸媒、高級電器接線、噴霧罐及電視映像管等。

供需狀況

供給來源:

1.礦山生產—主要生產國是南非,和原蘇聯。
2.回收—約佔總供給量5.9﹪,因回收成本遠高於黃金和白銀,預期今後回收於短期內大幅增加的可能性很小。

需求來源:

1.工業用途—汽車、化學、電子、電氣及石油等工業,其中以汽車需求最大。
2.寶飾用。
3.投資需求—影響的主因為價格變動及日本國內景氣動向。

價格影響因素
1.景氣動向:白金主要使用於工業,最大的需求為美國、日本及EC的汽車產業,而景氣動向會直接影響汽車銷售。
2.供給國狀況:南非礦山的生產狀況將直接影響行情。

 
 鈀 金  
 
鈀屬於白金族金屬,其加工性是此類金屬中最佳的,特性是能吸收多量的氣體,達其體積的八百倍以上。主要運用於電機工業的觸媒金屬,如火星塞、陶瓷、蓄電器及感應器,另外齒科材料、汽車觸媒、行動電話等亦大量使用,可說是日本產業中不可或缺的貴金屬。

供需狀況

供給來源:

1.主要生產國:原蘇聯(60%)、南非、加拿大。
2.回收—約佔總供給量2.3﹪。

需求來源:

1.汽車觸媒
2.齒科用
3.電子、電氣—需求量最大,約佔總需求50﹪
4.寶飾
 

咖 啡  
 
在東京穀物交易所上場的咖啡種類有Arabic(阿拉比卡)和Robusta(羅布斯塔)共兩種。

Arabica品種:
精品咖啡的主力,生長於較高海拔地區,體質、抗病力和單位產量較差,但含有豐郁的香味,佔世界咖啡生產量70﹪左右。主要產地集中在中南美地區。在美國紐約市場上市的是屬於Arabica。

Robusta品種:
擁有病蟲害抵抗力強特性,喜好低海拔氣候,咖啡因含量較高,但較為廉價,主要用途為混合用及做為即溶咖啡原料用。主要產地為印尼、越南、泰國、印度等國,以東南亞為中心。英國倫敦市場上市的是屬於Robusta。

價格影響因素

1.產地的氣候
2.產地的病蟲害
3.國際的需求與供給
4.紐約倫敦兩市場的行情動向
5.外匯動向

 
 粗 糖  
 
糖的歷史和人類的人口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而糖的生產與消費,則受益於文明的進步與地區性飲食文化的不同,而有多樣化的發展。甘蔗最初的發源地,應該是在距今約1萬年前的新幾內亞,並且由此向西傳至印度,向東傳至菲律賓,直到西元前3000年再傳至埃及。而埃及人發明了許多甘蔗的煉製法,例如甘蔗汁淨化與蒸餾法等,仍沿用至今。此外,埃及人也將糖當做滋補身體的藥品來使用。

從印度的宗教文獻中,約在西元500年,也提到一些有關印度人使用糖的記載。同時文獻中也明確地指出了印度人使用煮沸的方法,來提煉甘蔗汁與糖蜜成份,並且將糖提煉成結晶塊狀。再透過阿拉伯人將煉糖的技術向西推廣至西班牙,進而傳至歐洲。而在西元八世紀時,摩爾人佔領了西班牙,同時將甘蔗的栽種與煉糖的術帶入西班牙。在當時,摩爾人已經將糖依顏色、糖蜜的含量糖顆粒的大小及形狀做初步的分類,而他們即是依據糖的煉製過程以及地區性喜好的不同來分類。

在第一世紀時,歐洲在糖的消費方面,並不像今天有這麼多的種類,尤其是英國。英國的糖都是仰賴進口,在16世紀時,英國從西印度群島的巴貝多(Barbados)引進糖與陶瓷,當時的糖是由箱子裝起來,而且是未精煉之前的糖,呈現紅色或紅褐色,即一般所稱的粗糖,精煉糖則是新世界的產物。

直到17世紀末,糖被用來做為象徵歐洲貴族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奢侈品。此外,糖也被用來做為藥劑、香料等用途。在阿拉伯人的記載中指出,10~14世紀之間,糖也是一種重要的藥品,而回教的文獻中,也有記載著從波斯到西班牙的回教、猶太教及基督教的醫師,以糖做為藥品的醫學知識。且在13世紀末的歐洲,糖更成為了醫師用來做為滋補身體的處方。糖具有高營養成份及容易吸收和消化的優點,成為唯一不受宗教或地區禁用的特產,相較於其他同樣從熱帶地區輸入的特產中,例如茶、咖啡、巧克力、煙草和酒等,糖是最普遍的商品了!而糖在英國的地位,從日常用品成為了奢侈品,主要是因為英國地理位置偏北處於寒溫帶,水果和蔬菜的產量當然比不上地中海地區的國家來的豐富,再加上英國人喜好甜酒與甜食,對於糖的需求自然較大。

隨著海權的興起,甘蔗也隨之在殖民地發光發熱,不過,甘蔗之所以能推廣至新大陸,主要是拜哥倫布所賜。在西元1493年,哥倫布從非洲西北岸的加那利群島,將甘蔗推廣到現今的多明尼加。而甘蔗在殖民地大規模地種植,則是在西元1500年以後。從西元1526年起,從巴西將大量的糖運往里斯本,而到了16世紀,巴西的糖產量,在世界上是赫赫有名且佔有極大的比重。古巴產糖的崛起,是從西元1700年代開始,由於西班牙與葡萄牙爭奪海上霸權,不斷地擴展殖民地,而使得糖的總產量不斷的激增。

製糖業在16世紀不斷快速發展的另一個主因,就是英國的糖島「sugar islands」政策。為了建立糖的貿易路線,因此,在牙買加(Jamaica)與巴貝多(Babados)等島嶼,生產與製造糖,由於糖從甘蔗成熟壓榨成甘蔗汁,再提煉成蔗糖等產品的過程中,製程的時效性也非常重要,因此,他們除了在殖民地種植甘蔗之外,也在殖民地建立製糖工廠。直到西元1675年,每年約有400艘載滿15噸糖的貨船船期,將糖運至英國。也正因如此,糖在殖民地也成了消費品,再由各地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造就了糖產品的多樣性以及煉糖技術的突飛猛進。

直到西元1800年末,古巴取代巴西成為世界的第一大糖產國,為加勒比海的製糖業,創下前所未前的榮景。但在殖民地獨立風吹到此地時,古巴、波多黎各、海地等殖民地紛紛獨立後,糖的產量也大幅下滑。不過,由於英國的海權行動,主要是建立貿易的路線,所以,他們在獨立之後,可以不必依賴殖民國的市場配額,而繼續發展他們的糖業。在此之時,由於甜菜糖的產量在全球市場中持續萎縮,而蔗糖則由於產品的多樣性、病蟲害有效控制、甘蔗提煉技術進步以及運輸技術的進步,使得蔗糖的競爭力大幅提升。

西元1862年,古巴人Alvaro Reynoso發表了有關增加蔗糖產量的論文,以科學化的生產管理方法,來提升單位的甘蔗產量。他的論文,被翻譯成法文、西班牙文、英文和葡萄牙文等,快速的在世界各地流傳,也將古巴推向當時的世界農藝中心的地位。而古巴人為了紀念他,更將他的生日訂為「Sugar Cane Day!」。

從西元1789年到1934年間,美國對於進口的糖課徵關稅和貨物稅,所課得的稅收是當時美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在西元1892年時,在西班牙與美國之間的戰爭之後,美國的糖的主要來源是從古巴、波多黎各以及菲律賓進口,也因此更促使了古巴的糖產量快速激增,而古巴的糖就會受到美國糖政策極大的影響。在古巴成了共產國家之後,美國即禁止古巴的糖的進口。古巴的難民,不斷地湧入美國的弗羅里達州,這些難民同時也將甘蔗的栽種與製糖的技術一併帶入美國,造就了弗羅里達州製糖業的蓬勃發展,直到西元1961年,在弗羅里達州的8家製糖廠之中,有2家是古巴人所設立。而且由於弗羅里達州具有合適的氣候、肥沃的土壤以及優良的農業知識和製糖技術,使得弗羅里達州能以規模經濟的方式大力發展製糖業。

糖在商業上的主要來源為甘蔗(cane)與甜菜(beets)的結晶型態,為天然的甜味劑。蔗糖初步提煉之後即為粗糖(raw sugar),粗糖再加以精煉為精糖(refined sugar)或俗稱白糖(white sugar),而甜菜則可直接提煉為白糖,不需要經過粗糖的中間步驟,雖然成本較低,但因品質較佳,所以售價經常較粗糖高。

由於甜菜所提煉出來的糖是直接結晶成白糖,所以,不能當做粗糖交割,而美國CSCE的11號糖,即是粗糖合約。甘蔗為禾本科植物,主要分佈在世界各地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一株甘蔗從種植後經過9到36個月的生長季到成熟後,約可達15英呎左右。收割時,只砍去地面以上的莖部,根部仍會再長出新芽,經過9個月到1年之後,可以再度收割,但產量會逐年遞減,總共可以收割5到20次。但當產量低於水準以下之時,必須重新種植。

由於甘蔗不像甜菜一樣有深入地表的根部可以吸收與儲存水份,必須要有充份以及規率的雨量,使甘蔗的莖部可以儲存水份以轉換成糖份,所以,產量與雨量的關係相當大。而甘蔗的莖經過壓榨後約可以得到85%(以重量計算)的甘蔗汁,其餘的15%為甘蔗渣,但其中所含的甘蔗汁經過淨化、煮沸與結晶的過程後,只能得到11%淡褐色表面覆有糖蜜的粗糖。

糖最主要的用途是在食品與飲料方面。在食品應用上,主要為穀物加工品、糖果、巧克力、罐頭水果、冰淇淋等。在飲料的應用上,則可以用來做為汽水或可樂的主要成份,不過近年來軟性飲料的流行,也是糖的重要使用來源之一。

價格影響因素

1.供需概況
由於糖的來源,可分為甜菜直接提煉的白糖與甘蔗提煉成粗糖後再提煉成白糖,因此,在赤道至溫帶地區皆可產糖,所以,糖的產量也較不會集中在少數或特定的幾個國家之中,幾乎是任何國家或多或少都有生產。若以近年的產量平均值來看,由甘蔗所提煉的糖已從10年前的6成到現在的7成以上,並呈現穩定成長的趨勢。

以地理位置來看,甜菜糖的生產多集中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以歐洲為主。蔗糖的生產則多集中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尤其以南半球的國家為主。全球的產糖國家有100個以上,其中有72%是蔗糖。目前全球的10大產糖國,依次為印度、歐盟、巴西、美國、中國、南非產糖國、泰國、墨西哥、澳洲與古巴,這十國的總產量占了全球糖產量的74%。其次,蔗糖主要以開發中家為主(例如印度、巴西、古巴與中國大陸…等),而甜菜糖則以已開發國家為主(例如法國與德國),因此,糖的生產與耗用之間常呈現地區性的不平衡,故有國際貿易上的需求。而粗糖的研究,便可以此項特性,作為一區隔的因素。

在全球市場上交易的數量,約佔糖總產量的27%,主要是因為多數的糖產國,本身也有糖的需求所致。其中,主要的五大出口國分別是巴西、歐盟、澳洲、古巴和泰國,這五個國家的出口量,約佔全球糖出口量的70%。表中的SADC是指南非八大產糖國,分別是馬拉威、模里西斯、莫三比克、史瓦濟蘭、南非共和國、坦尚比亞、尚比亞以及辛巴威。若以國家來區分,印度為全球產量最大的國家,而且以蔗糖為主,每年的產量可超過一千萬公噸以上。中國大陸的糖產量則是在近幾年內快速增加,直到今年位居第五大產國的地位。

隨著下游產品持續增加,糖的用途也更為廣泛,近年來南非產糖國的產量雖然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不過,南非各國對於糖的需求也正以每年約3%的速度成長。

2.產地氣候
甘蔗的主要產地在熱帶及亞熱帶,產量和出口量最多的是巴西和古巴等。由於甘蔗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持續而且穩定的雨量,因此,乾旱和颱風就成了甘蔗的最大天敵。在今年(西元2001年)時,由於氣候不利的影響,使得糖的產量明顯不足,澳洲、古巴和巴西這三國受害最深,其中又以巴西最為嚴重。

3.生產國的消費狀況
粗糖的特徵是平時價格波動很小,一旦有行情時波動常劇烈。雖然全世界的產糖國極多,但產糖國的自國消費情形,直接關係到糖在整體市場的交易量及行情。而全球市場的總產量之中,有73%是自國消費,在國際市場上交易的數量,僅佔所有糖產量的26%。雖然近年來南非產糖國的產量有逐漸增加的現象,但南非諸國的消費量,以每年3%的幅度在持續增加之中,所以,當產糖國的自國消費量失調時,可能會使糖價暴漲暴跌。

4.庫存
最能夠影響糖價變動的因素,就是糖的期末庫存量,期末的庫存量與該年消費量的比(稱為庫存耗用比),會決定價格變動的幅度,通常庫存耗用比的循環性波峰與波谷和糖價的循環相當吻合。糖的消費量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加,每年約成長2%,但在1963、1974、1980與2001年之間,糖的產量不足以應付消費量,必需動用到糖的庫存。以西元2001年來說,糖的總產量約為128百萬噸,比1999年和2000年的總產量還少了10百萬噸,而糖的總需求約為130百萬噸,不足2百萬噸。所以使得糖價從2000年12月的150美元/噸,一路上漲到240美元/噸。一般來說,全球的正常庫存約為25%(年供需量的20~30%),若超過30%是供給過剩,若在25%以下則是不足。

5.國際糖協議
國際糖組織(International Sugar Organization,ISO)為了有效監控國際糖價在其所謂的合理價格內變動,召集全球主要的糖出口與進口國舉行國際糖協議,並在1977年協議中將以出口配額與準備這兩種工具,期望能將糖價控制在每磅13至23美分的價格範圍中。不過,在1978年之時,當時的糖價約在10美分左右,在出口國想要支撐糖價,但進口國想要更低的糖價之下,糖的合理價無法達成共識。再加上當時歐盟並未參與該協議,在全球庫存過多的情形下,糖價跌至6美分以下。但在1980年時,出口國與進口國主客易位,糖價大漲至40美分以上,使得ISO穩定糖價的最高方針形同具文。

6.替代品
隨著全球人口的成長與生活水準的提昇,糖的耗用量幾乎為直線增加的趨勢,然而在科技日漸進步下,糖的競爭性替代品的數量與價格越來越有利於糖競爭(例如高果糖、玉米糖漿等),因此實際上糖的耗用量之直線成長率尚無法越過以指數成長的人口膨脹。

7.糖的其他用途
由於巴西九成的原油必須仰賴進口,國際油價的波動,對巴西的國際貿易收支影響甚為大,因此,巴西政府利用自己國內生產的蔗糖來提煉乙醇,當國際原油價格過高而且糖價相對較低時,巴西即大量將蔗糖提煉為乙醇做為汽車燃料使用,並鼓勵使用乙醇燃料的汽車。十公噸的甘蔗約可提煉出一公噸的粗糖或175萬加侖的乙醇,因此,當國際糖價較有利可圖時,巴西較傾向於生產粗糖以賺取外匯,而國際糖價低迷時,則有利於製造乙醇來減輕進口原油的負擔。

 
 棉 紗  
 
棉紗由棉花編織而成。依其粗細程度可分為20支、30支、40支等,TOCOM交易的棉紗為40支棉紗,主要用於襯衫、內衣及其他高級服裝。棉花的主要產區為中國大陸、美國和原蘇聯,三者的產值佔全球總產值的三分之二。

供需狀況

日本沒有生產棉花,其棉花主要仰賴美國進口,另外因生產外移,棉紗成品及半成品進口亦逐年增加。日本棉紗年產量約30萬噸,其中40支佔33﹪。日產量、工作日及月底庫存皆是影響行情的指標。

價格影響因素

1.影響棉花價格的主要因素有三:供給變動、需求變動、政府政策。其中政府政策直接受到GATT協議的衝擊,使得影響力漸漸走弱。

2.棉花種植、生產及收割—全球主要產地播種期為4~6月,收割期是10月。

3.棉紗生產及庫存量—日本紡織協會每月11日前後發表棉紗的生產量、銷售量和庫存量。

4.棉花價格—主要指標市場為紐約棉花交易所。

5.綜合貿易商間的交易市場—棉紗銷售通路中之主要市場,該市場對日美元匯率及國內供需最為敏感。

6.消費季節—40支最大之需求期為4~6月。

 
 橡 膠  
 
橡膠一般可分為合成橡膠與天然橡膠二種。其中合成橡膠來自石油提煉,因此價格易受油價波動影響,產量約佔60﹪左右。天然橡膠則是由三葉橡膠樹所分泌的乳汁,經由凝固、加工等過程而得,產量約佔40﹪左右。天然橡膠的主要成分為聚異戊乙烯,含量在90﹪以上,其他成分為少量的蛋白質、脂、酸、糖分及灰份等。根據製工及外形的不同,可分為煙片膠、顆粒膠、鄒片膠及乳膠等,不過市場上以煙片膠及顆粒膠為主。

橡膠樹種植後約要6-7年才能開始生產,11-25年為產量最多的時期,一般而言經濟樹齡為40年,不過通常30年左右就被採伐重新種植。

天然橡膠生產國集中分布於赤道附近的東南亞、非洲及中南美洲,主要有泰國、馬來西亞、印尼、中國、印度、斯里蘭卡、尼日利亞等國。其中前三大產地為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產量約佔世界3/4。

消費方面,美國為最大的天然橡膠消費國,約佔18﹪左右,其次為大陸的12﹪及日本的11﹪。其中美國消費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日本則是減少,而大陸則較不具趨勢性。大陸本身亦為橡膠的生產國之一,其中海南、雲南、廣東、廣西及福建等地區為生產地,不過由於自產的量約為需求量的一半,因此仍需仰賴進口。

天然橡膠由於具備良好的彈性、絕緣性、可塑性、隔水隔氣、抗拉及耐磨等特點,因此運用的範圍十分廣泛,例如:交通運輸用的輪胎;工業用的運輸帶、傳動帶、密封圈;醫療用的手套、輸血管;日常生活所用的膠鞋、雨衣、水袋;甚至國防上的飛機、坦克、大砲,尖端科技的火箭、人造衛星、太空梭等都使用到大量的橡膠零件。其中汽車工業尤其是輪胎的用量佔天然橡膠使用量的一半以上,因此汽車工業的發展動向與橡膠的行情具有一定的關係。

由於天然橡膠為重要的工業原料之一,且具備以下成為期貨商品條件:

1.世界性的大宗物資且用途廣泛。
2.橡膠樹從栽種到生產需時多年,因此短期間不易調整供應的數量,且生產週期長,產量受到季節及氣候影響變動大,因此供需關係常處於不平衡狀態,且價格波動較為激烈。
3.以成分來看,天然橡膠為高分子聚合物,品質較為穩定,因此在規劃等級上較為明確,易於標準化。
4.天然橡膠製成後多為固體片狀或顆粒狀,易於儲存及運輸,因此能滿足期貨實物交割的要求。

目前天然橡膠已成為國際上的熱帶商品期貨之一,其中以東京工業交易所(TOCOM)於1952年推出的橡膠期貨為全球的橡膠參考標的,其交割的標準為國際標準規格RSS No.3。若依品質等級區別由佳至差依序為X1、1、2、3、4、5號,RSS No.3品質普通,主要用途為汽車的內外輪胎。

價格影響因素

天然橡膠由於具有工業商品、貿易商品、農業商品等特色,因此價格的影響因素甚多,現歸納如下:

 1.供給面-以目前天然橡膠主要的供給面來源分類,主要有生產國供應及庫存釋出二方面。就生產國供應來看,前五大產地為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印度及中國,合計約佔全世界產量78﹪,因此這些國家的生產狀況及出口情形影響供給量甚鉅。其中馬來西亞受到政府調節產業結構,以限制天然橡膠產量及發展橡膠加工業的政策為導向,加上天然橡膠價格持續疲弱,導致膠農紛紛將種植農地改種棕桐或花卉等利潤較佳的經濟作物,使得天然橡膠的種植面積從220萬公頃,減少至1995年的172萬公頃,1998年為157萬公頃,預計2020年將降至100萬公頃,從下表該國年產量逐年降低的趨勢不難印證。至於泰國及印尼的種植面積則是適度擴大當中,不過是否會因價格的不振步上馬國的後塵,值得後市觀察。除了產地供應外,國際天然橡膠組織(INRO)進行的庫存釋出動作,也是不能忽視的重要來源。

2.需求面-目前世界天然橡膠前三大消費國分別是:美國、大陸及日本。因此這些地區的經濟成長力道、進口狀況、稅率水準等因素都會影響到需求的消長。以1996-2000年的全球消費量來看仍是呈現成長的趨勢,且1997-2000年的需求量甚至大於生產量,不過之前的庫存量過高,因此近幾年仍處於庫存去化的階段,對價格的激勵有限。而國際天然橡膠協定的介入也是值得觀察的重點。

3.汽車工業-以天然橡膠主要用途-輪胎製造來看,汽車工業的發展可說是天然橡膠最直接的需求影響因素。由於汽車可視為一項奢侈品,因此景氣的狀況對汽車業的發展十分顯著,一旦景氣回軟對天然橡膠的需求衝擊必然不可避免。

4.替代品-其中以合成橡膠發展對其影響較鉅,天然橡膠與合成橡膠目前產量比例約為4:6,且有逐漸接近的趨勢。而合成橡膠原料成本直接受到國際油價波動的影響,也是值得觀察的因素之一。

5.匯率-由於天然橡膠的產地與主要消費國家相異,因此國際貿易成為原料取得的主要管道,而匯率的走勢自然對其進口價格產生一定的影響。

6.政策因素-可觀察主要生產國及消費國的政策走向,以泰國為例,由於橡膠產業為其主要的外匯來源,因此在價格波動過當時,泰國政府會適時加以介入。而其每日發表的提示價格漲跌幅度,可視為賣方的價格意願,為天然橡膠價格判斷的指標之一。另外在國際組織方面,70年代組建的國際天然橡膠組織(INRO)可視為一個價格維護的機關,不過90年代長期低迷的市場,使得主要生產國損失嚴重,而該組織卻無法提出有效的措施,即使在1998-1999曾多次向會員國籌集資金,用於購置存貨,緩衝市場過剩壓力,不過成效顯然有限,進而導致會員國的不滿。馬來西亞及泰國先後脫離組織,使得國際天然橡膠組織解體。之後馬來西亞及泰國積極遊說其他生產國,希望組建類似OPEC的組織以控制國際橡膠市場,不過尚未完成。而馬、泰二國達成的聯合干預合作協定成為現今市場上的重要穩定機制,不過國際天然橡膠組織解體後的14萬噸庫存對市場的負面影響卻尚未解除,因此兩方面的勢力消長值得觀察。

7.天然因素-主要為季節及氣候的影響。
以年度高價的分布來看,上半年配合橡膠減產季節出現的機率頗高,尤其2-4月的大減產期更是值得留意。至於年度低價則是集中於下半年出現,不過與生產的循環關係較不明顯,尤其是5-7月的大增產期在七年統計中並未出現過年度低價。但是若搭配需求年度循環來看,二者關聯頗為吻合,尤其七年中1、8、12月合計出現過6次年度低價,而此三個月皆是處於需求不振時期。因此整體來看,天然橡膠的年度高價受生產循環影響較大,而低價則與需求循環息息相關。
 

汽油、燃油、原油   
 
全球有三大能源期貨市場,美國 NYMEX 、英國 IPE 和日本的 TOCOM 。目前,中東地區的原油生產量於全球最大,日本、台灣、中國大陸等國家, 80% 以上使用都是中東產原油。因此日本的東京工業品交易所( TOCOM )建立了全球唯一的「中東產原油」期貨市場。此外, TOCOM 還有上市汽油和燃油期貨,為日本、台灣、大陸等國家提供了很好的投資及避險管道。

價格影響因素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動向 : 
為使原油產量與價格得以有效控制, OPEC各國所訂定的產量配額變動、遵守協議的態度,與市場佔有率的變化,均為觀察油價變化所需注意的要點。

地緣政局與經濟制裁: 
中東地區為石油的主要輸出地區,然而,卻因為中東地區政局極不穩定,因而中東地區的地緣政局為影響原油價格波動的關鍵因素之一環。

季節性因素: 
每年的5-9月間為旅遊旺季,因此每年5-9月之間無鉛汽油通常價格都有走高的趨勢;此外,受到冬季使用暖氣需求增加,也導致每年10月到隔年4月之間,熱燃油價格也有往上攀升的趨勢,間接帶動輕原油價格上揚。

美國石油供需資料: 
由於美國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家,每週三美國石油協會(API)及週四美國能源部下屬機構能源情報署(EIA)都會公佈原油庫存額度,這兩項數據的變化經常會造成原油市場價格的波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